卫生城市你我共建,幸福景洪你我共享
  •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景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来源 :景洪市人民政府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1-02-17 15:31
  • 解读政策

 

 

 

 

 

2021年2月16



目  录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第一章 发展环境 1

第二章 总体要求 9

第三章 主要目标 11

第四章 发展定位 15

第五章 空间布局 16

第二篇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内外开放 17

第六章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18

第七章 着力扩大内需 22

第三篇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 26

第八章 发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26

第九章 壮大支柱产业 32

第十章 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35

第四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36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 36

第十二章 筑牢水安全保障网 40

第十三章 提升绿色能源网 42

第十四章 打造高效物流网 44

第十五章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4

第五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6

第十六章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46

第十七章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47

第十八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49

第六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51

第十九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2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52

第二十一章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54

第二十二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56

第二十三章 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56

第七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58

第二十四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58

第二十五章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60

第二十六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60

第二十七章 优化营商环境 61

第八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景洪新篇章 61

第二十八章 建设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62

第二十九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62

第三十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64

第三十一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66

第三十二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7

第九篇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全面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69

第三十三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9

第三十四章 高质量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72

第三十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7

第三十六章 全面推进健康景洪建设 78

第十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81

第三十七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82

第三十八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84

第三十九章 弘扬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85

第十一篇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平安和谐景洪 87

第四十章 加快建设法治景洪 87

第四十一章 推进平安景洪建设 89

第四十二章 加快信用景洪建设 92

第十二篇 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全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93

第四十三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3

第四十四章 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94

第四十五章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95

第十三篇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97

第四十六章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98

第四十七章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101

第四十八章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03

第四十九章 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04

第十四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07

第五十章 强化党的领导 107

第五十一章 坚持规划统领 107

第五十二章 明确实施责任 108

第五十三章 聚焦补齐短板,推进重点项目 111

第五十四章 统筹要素保障 111

第五十五章 加强监测评估 112

 

 

 

 


景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景洪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景洪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发展不断提速、民生福祉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为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6.64亿元,是2015年176.82亿元的1.79倍,年均增长7.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009元(2019年),是2015年33280元的1.62倍,年均增长9.6%。连续四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市”,两次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攀升,年均增长1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5.01亿元,年均增长6.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55亿元,年均增长6.1%。

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通过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五个一批”工程实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市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全部“清零”,基诺族、拉祜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

三、开放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着力添动力、促转型,开放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达28.98亿元,是2015年的3.83倍,年均增长53.1%。勐龙口岸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边民互市场如期建成,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国门联检楼顺利开工,为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奠定良好基础。

四、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突破

突出打好绿色牌、走好特色路,特色优势支柱产业逐渐形成。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取得实质成果,累计获“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41个,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橡胶、茶叶、水果、冬作蔬菜、咖啡、傣药南药等特色生物产品规模化种植和产品初精深加工体系基本建立,景洪经济开发区承载力不断增强。“世界旅游名城”加快创建,昆曼大通道成为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告庄西双景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云南首批夜间经济地标。2019年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8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7.9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73.4%和126.2%。全国第三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作试点”2019年验收并获优秀等次,景洪市嘎洒镇打造为“科普小镇”。

五、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坚持谋长远、抓机遇、补短板,全力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小磨高速、景宽二级公路、橄榄坝大桥建成通车,玉磨铁路、景洪至勐海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景洪至勐龙240口岸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开展项目建设。市到乡、乡到村公路全部通达且达四级以上公路标准,建制村道路100%硬化,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1.85%。曼点水库续建、红光水库、大寨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稳步推进,实现新增供水能力1544万平方米,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受益人口13.04万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500千伏版纳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运行。“宽带中国—千兆到户”和“百兆乡村”工程全面实施,城区、主要道路、景点景区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六、城乡统筹建设协调推进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美丽县城魅力彰显,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44%。以景洪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嘎洒、勐养、勐罕、景哈、勐龙的“半小时旅居经济圈”逐步形成,勐龙口岸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勐罕、嘎洒、大渡岗、基诺山、普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沿江两岸成为网红“打卡地”。开展“乡村大比武”活动,创建3个国家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乡村,曼远村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供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85.5%,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5%,建成区绿地率居全省30个重点县(市、区)首位。

七、社会民生事业明显改善

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新冠疫情防控攻坚战,在全省较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亲密接触者“三清零”,牢牢守住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第一道防线,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做出贡献,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达三级综合医院标准,户籍人口平均寿命76岁以上。曲靖一中景洪学校等项目竣工投用,为云南省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县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5%。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全国气排球之乡”称号。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652元、17615元,较2015年分别提高11548元、6206元。

八、绿色景洪建设成效显著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5.04%,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2.9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4.51%,2019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有力。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基础设施,完成7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10个乡镇生活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工程,澜沧江、流沙河整治取得实效,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2.6%。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城市”称号,9 个乡镇全部获国家环保部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勐罕镇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

九、民族团结边疆治理持续巩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实现历史性突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称号。新一轮“十百千万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成功创建1个示范乡、1个特色乡,35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9个民族特色村、3个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加强稳边固边,落实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覆盖勐龙镇、景哈乡2个沿边乡镇28个行政村,213个自然村。打造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力作,《基诺族大鼓舞》《赛装》等作品获得国家金奖。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全市保持了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市仍面临突出问题。

一、产业支撑不牢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影响力大、带动性和支撑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地少,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非农产业扩张乏力,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较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特色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缓慢,影响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和集聚效应。

二、基础设施薄弱

公路供给不足且等级偏低,特别是北部五乡镇(平台)高等级公路占比较低,对外通达能力不足。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不高,仍然存在工程性缺水,各类蓄水工程径流调节能力低于全省水平。支撑旅游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乡“两污”处理及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油气管网骨架尚未形成。

三、民生保障短板和弱项明显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社会治理和基层服务设施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就医、就学、就业、住房、出行等领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依然紧缺。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正确认识景洪市在全州、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革命、城市化仍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也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接近30%,成为全球外贸中“风景独好”的亮点。“澜湄合作”机制的深入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沿边开发开放等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的深入实施,为景洪发挥优势、乘势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二、深化省州市情认识

从全省看,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主题。随着“三大战略定位”的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基本省情的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期,新旧动能转换进入交汇期,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三张牌”“五个万亿、八个千亿级产业”“数字云南”等重大发展战略实施,“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加快推进,“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启动建设,“美丽县城”“最美云品”“最美公路”“美丽河湖”等生动实践,为景洪市补短板促发展,进一步释放新动能带来重大机遇。

从全州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澜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将不断深入,中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铁路将于2021年开通运营,中泰高铁将于2023年运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入持久开展,“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建设,西双版纳将成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一极。

从全市看,景洪市具有云南省“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内涵特征,区位优势明显、生态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独特。是云南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流域中最具活力城市,也是我国大西南连接中南半岛的枢纽城市,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全市连续四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市”,两次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市”,荣登“2019中国市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市”榜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巩固,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坐标定位,打造“中国休闲暖都·世界旅游名城”,景洪将迎来全速发展的机遇期,成为全州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前沿阵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世界旅游名城”为目标,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沿边区位、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独特、发展条件良好的优势,着力抓好扩大开放、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深化改革、社会治理、民族团结、创新驱动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闯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奋发赶超、争先进位的发展新路子,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景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使全市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远和近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景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夯实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上大台阶,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法治景洪、和谐景洪、健康景洪、平安景洪、数字景洪建设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保护和弘扬,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走在全国前列。“中国休闲暖都·世界旅游名城”品牌享誉国内外,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面向南亚东南亚商贸物流集散地、区域产业化新高地。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区常住人口力争达到50万以上。财政收入突破20亿。进入“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五名,“西部百强市”前五十名。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内外开放并举,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形成。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5年累计招商引资省外实际到位资金达600亿元;国外入境游接待人次突破100万人次,国内外旅游人次突破3500万人次,机场年吞吐量1000万人次。

——特色产业形成新优势。“绿色生物、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橡胶、茶叶、肉牛”三大百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快速化、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综合交通立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景区多元公共交通网逐步形成;现代水网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瓶颈;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物流网体系更加便捷高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网络覆盖全市。

——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至少建成一所本科院校,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8.5%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建设展现新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升,“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


景洪市“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分类

指标

2020年预计数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16.64

600

11.7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8.9

13.6

8.8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4.45

≥60

[≥2.5]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1.55

350

15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1

1.5

[0.4]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

23.4

50

17

预期性

7

国内外旅游人次(万人次)

1149.96

3500

25

 

8

 

招商引资市外实际到位资金(亿元)

120.38

168.84

7

预期性

9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68

1.2

[0.52]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2.8

[0.3]

预期性

11

5G网络覆盖率

82

100

[18]

预期性

12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6652

53854

8

预期性

1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615

26487

8.5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14

77

[3.86]

预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9

≤4.5

-

约束性

1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0.8

[0.8]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67

3.27

[0.6]

预期性

18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0

[-]

预期性

19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48

0.79

[0.31]

预期性

20

资源环境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1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8.5

>97.2

[-]

约束性

2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100

100

[-]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85.04

≥85.04

[-]

约束性

24

安全保障

粮食总产量(万吨)

9.34

11

[1.66]

约束性

25

耕地保有量(万亩)

80.1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备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按2020年不变价;②[]为5年累计数;③地表水质量的监测范围为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断面水质达标情况。

 

第四章  发展定位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同感,将景洪建设成为县域发展活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让生态成为景洪的常态、绿色成为景洪的底色。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国土绿化、环境治理等六大行动,打造美丽中国雨林之城,抓住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国最美丽省份”机遇,加强生态体系和边境生态屏障建设,增强各族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以争当中国最美丽省份排头兵的决心和信心,将景洪建成为美丽中国雨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充分发挥景洪市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中南半岛、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四国九方”等合作机制,搭建以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景洪经济开发区、勐龙口岸经济区为重点的对外开发开放新平台,提升城市承载能级,发展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跨境电商、跨境金融,办好国际会展论坛,建设联通中南半岛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物流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成为泛亚通道枢纽城市,形成具有沿边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世界旅游名城。强化全域旅游理念,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好雨林、民族、水韵、养生、沿边“五张牌”,充分展示民族风情和普洱茶文化,研发世界级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寨等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跨境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中、老、缅、泰四国边境国际旅游圈,做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精品旅游区域品牌,建设滇西南大湄公河跨境旅游游客集散中心、国家级跨境旅游试验区,打造中国休闲暖都共创世界旅游名城。

 

第五章  空间布局

落实“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提升生态功能、突出产业功能、增强城市功能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配置,加快构建“一核两副三轴一特多点”发展格局。

“一核”。以江北、江南、嘎洒、机场、曼弄枫、嘎栋六大片区为核心,做强景洪中心城区。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增强辐射,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名城。江北片区依托告庄西双景和旧城改造,强化休闲旅游、文化交流等功能;江南片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行政服务、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嘎洒片区加快“撤镇设街”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机场片区统筹流沙河区块开发,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兴商务区;曼弄枫片区和嘎栋片区促进产城融合,完善管理机制,适时开展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和景洪工业园区“撤区设街”工作。构建“大景洪”城市格局,打造“半小时旅居经济圈”。

“两副”。橄榄坝副中心,建设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区和旅游副中心;勐养副中心,建设景洪经济开发区,打造中老铁路沿线重点园区,建成产业副中心。

“三轴”。以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为主轴,普文、大渡岗、勐养、基诺山、勐罕、景哈为节点,发挥国际大通道物流优势,依托勐养—基诺山保健品园区、普文—勐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渡岗茶叶产业园区、区域性冬繁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交易等特色产业,形成昆曼国际大通道发展轴;依托澜沧江黄金水道优势,以允景洪、嘎洒、勐罕、景哈为重要节点,发挥允景洪—嘎洒休闲观光康体养生基地、勐罕—景哈民族文化风情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特色水产等产业,形成澜沧江河谷特色发展轴;依托景大公路,以勐龙、允景洪为重要节点,建设勐龙特大镇,联动东风片区、小街、勐龙曼栋240通道,推进勐龙口岸经济区建设,发展边贸、旅游、特色农业,形成沿边开发开放发展轴。

“一特”。提升城镇规模,加强村镇改革,给予特大镇部分市级管理权限,将勐龙打造成镇区人口超过十万的特大镇。

“多点支撑”。依托特色小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集镇、农场、村寨为支点,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点支撑。

 

 

第二篇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内外开放

发挥景洪在国内大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重要战略节点作用,找准全面融入国家“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提升景洪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第六章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的机遇,充分发挥景洪市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形成具有沿边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搭建对外开放平台

以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景洪经济开发区、勐龙口岸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加快成为要素循环重要节点。

一、加快建设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立足景洪旅游副中心功能定位,重构“橄榄坝旅游度假区”,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会议会展”三大产业,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特色旅居辐射中心,力争将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申报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橄榄坝铁路货运场站为核心,打造国际商贸城,引进商家开拓西南、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助力景洪塑造商贸物流示范区,提升对内陆和东南亚的辐射服务能力,强化景洪市在泛亚铁路国际旅游线路的节点作用,将景洪国际商贸城打造为中国国际贸易新窗口、云南省跨境贸易新站点。

二、力争将景洪经济开发区独立打造成国家中老铁路沿线重点园区

整合市内各园区及产业对接平台,全力发展景洪勐养园区,布局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园区,全面参与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依托泛亚铁路在勐养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综合保税区、制造业园区,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经济等产业,把勐养建成绿色产业新镇、交通枢纽重镇和服务景洪市跨越发展的绿色卫星城镇,打造区域产业化新高地。

三、依托勐龙勐龙通道打造勐龙口岸经济区

加快勐龙勐龙通道经济区项目推进步伐,全面推动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项目、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的建设,力争勐龙勐龙通道升级为国家级口岸,推动“通道经济”迈向“口岸经济”。

专栏1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勐龙口岸经济区。打造“112”园区布局,“1主”即跨境交易集散片区,包括保税物流中心B、一类口岸、边民互市、中缅合作飞地产业园等4个项目。“1特”即净出口精深加工片区,包括景洪市跨境动物屠宰厂试点项目(肉类)、机电装备出口加工、日用快消品出口加工等3个项目。“2基”即专业服务配套片区及产城生活片区,专业服务配套片区包括跨境金融中心、创新研发综合体、创智检验检测基地、数字街区、海关国检联检服务、跨境劳务培训中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7个项目;产城生活片区(含边境旅游),包括创智居人才公寓、勐龙口岸生态社区、特色商贸与边境旅游城、傣族风情民族广场、民族特色酒店及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项目。

第二节  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务实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发挥国际大通道中转站的区位优势,主动配合推进泛亚铁路建设,高标准建设配套运输场站及加工物流园区。加快景洪至勐海高速公路、G214 线景洪南过境公路、景洪至勐龙240口岸高速公路等沿边公路建设,构筑景洪勐龙通道出境至缅甸东枝、曼德勒、皎漂、印度洋的“四出境”通道。积极开展景洪至打洛铁路、景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研究西双版纳机场搬迁方案,抓紧构建国际、国内直飞、省内环飞三级航线网络。全面推动澜沧江—湄公河经济带发展,提高航道标准,积极发掘黄金水道内在价值。加快推进橄榄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输送能力。积极将电网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外第五条国际大通道。

二、提升通关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电子口岸建设,强化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打造口岸经济综合体。积极探索在RCEP背景下与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合作新模式,在货物通关、贸易统计、原产地证书核查、打假维权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跨境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

主动融入中国—中南半岛、澜湄合作机制等国家战略,深化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增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充分发挥国际会展平台作用,不断丰富“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多边外交内涵,完善“四国九方”等合作机制,积极倡导构建滇西南面向东南亚绿色发展经济走廊。以景洪为中心,连接普洱、临沧以及东南亚城市群,全面构建中、老、缅、泰绿色协调发展共同体,努力将景洪建设成为澜湄区域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第三节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景洪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中心城市优势,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

一、推动产业扩大开放

打造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热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健康养生产业基地、信息及现代服务业基地,有序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推动过境贸易向边境加工贸易转型。加强与两县的合作,努力扩大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旅游服务、跨境物流、农业技术、建筑等服务贸易合作。提升旅游开放发展水平,务实打造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将景洪建设为连接云南和东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二、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文化、传媒、中医药等传统服务贸易,促进信息、金融等新业态与边境贸易深度融合。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短缺资源及周边国家农特产品进口,大力推进勐龙口岸经济区建设和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鼓励边民互市贸易。

三、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景洪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机构,争取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东南亚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地区和涉外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七章  着力扩大内需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和释放消费潜力,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激发投资活力。

第一节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协同,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内的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沿海地区的深度合作,大胆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景洪的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合作开发的整体实力。加强与滇中城市群、滇东南城镇群合作,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加强与州内的其他两县的合作,推进景洪—勐海同城化发展,加强景洪、勐腊协同对外开放,形成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协同推进的新格局,推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分园区建设。加强与州内、省内及周边省区市场的政策衔接、渠道和标准对接,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扩大市场规模的堵点,推动形成内外开放的强大市场。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围绕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型消费,突出文旅融合消费品牌、凸显夜间经济魅力,将景洪打造为澜沧江流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000元以上。

一、提升传统消费

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做强改善型、度假型、养老型住房消费,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稳定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耐用品更新消费,带动消费优化升级。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大力发展便利店、生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传统商圈创新转型,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品质,发展各类型商场商圈、一站式购物体验中心,繁荣“夜间经济”。大力发展中医药、傣医药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健康美容业。合理配置社区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扩大对城乡居民文化旅游体育消费供给,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培训、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健康、普惠金融等服务领域,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组织举办民族节庆、体育赛事、地方展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二、培育新型消费

发展消费新场景,继续打造以景洪“告庄西双景”为代表的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夜间经济新品牌,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激发新消费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网络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比重稳步提高。

三、激活农村消费

加快农村吃穿住行用等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在汽车、家庭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文娱、养老等消费。继续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建设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村电商站点,推进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

第三节  持续拓展投资空间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一、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

围绕交通物流、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排水防痨等市政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等民生保障,物资储备及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边境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加快补齐短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加快“两新一重”建设

加强新一代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加强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五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扩大产业投资

聚焦世界一流“三张牌”打造,围绕景洪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百亿级产业培育,结合“数字景洪”建设,着力扩大以绿色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投资,加强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四大产业”“百亿产业”投资工程,加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力。

四、推动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围绕国家和省鼓励投向,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投资融资联动,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融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各领域国家建设资金、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规范引导政府与社会资本PPP项目建设。探索推动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包装,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加强对外开放“四大平台”建设,抓实招商引资,努力吸引国内外、省内外资金投资到景洪投资兴业。建立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切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第三篇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

按照“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百亿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第八章  发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景洪市旅游、生物、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和处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区位优势,着力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绿色生物4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第一节  转型升级旅游文化产业

围绕打好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和构建大滇西旅游环线决策部署,聚焦“中国休闲暖都·世界旅游名城”发展定位,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文旅融合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不断完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围绕景洪城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名村古村,构建城乡融合承载体系,适度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提升改造一批传统景区景点,实施一批半山酒店和保健疗养、度假旅居、过冬养老等产业项目。完善旅游道路、导视系统、便利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旅游服务中心,全面推进旅游革命。依托民族村落、农家乐、小众网红打卡地,培育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推动文旅融合及“旅游+”多领域融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雨林生态、知青历史、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和地域人文风情,打造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

打造夜间经济和夜间旅游新地标。着力推进告庄西双景、江边夜市等夜间经济商圈提质升级,举办富有文化传统特色的各类主题活动,开展深夜食堂特色餐饮示范街创建,推出城市“夜间经济消费地图”,集中亮化美化夜间经济重点区域、特色街区。

加强跨境旅游交流合作。加强与滇西地区、滇中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及长三角、大湾区等旅游区域地合作,打造中、老、缅、泰四国边境国际旅游圈,塑造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精品旅游品牌,把“东方狂欢节”泼水节打造成为东南亚傣泰民族情谊展示的重要窗口。

强化城市形象IP塑造推广和开发利用,整合旅游商品开发、制造、销售。通过强化产业的联动融合,使旅游产业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最大限度扩大旅游产业收益。

专栏2  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主要在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创新示范8个重点方面全面体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勐罕镇文化旅游、基诺风情小镇、橄榄坝七彩傣乡环坝游、新华景泰瀚林等项目。半山酒店、度假旅居。栖贤农业科教观光庄园半山酒店项目、菩提帕莎山院半山酒店、雨林回归半山酒店、曼鸾典田园综合体、橄榄坝四季度假区(原楠景新城)等项目。保健疗养、过冬养老。景洪市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景洪曼贯医养融合健康养生小镇建设(实力项目)、云茶温泉小镇建设、嘎洒镇曼洒温泉康养中心等项目。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塔纳展澜湄文旅综合体、景洪市“梦回西双”旅游度假区、橄榄坝傣族水乡特色小镇—核心区等项目。旅游道路、导视系统。景洪市自驾游线路基础设施、基诺山乡美丽乡村公路绿化工程、景洪市旅游公路中心服务区、景洪市普通公路服务站、景洪市客运枢纽站等项目。旅游厕所。推进沿旅游公路服务区建设达标旅游厕所,在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舒适型旅游厕所,在景区内部建设合理间距的分布式厕所;在旅游特色小镇、文旅综合体、中高端民俗客栈等区域,建设特色化精品式厕所。乡村旅游示范村。曼鸾典田园综合体、基诺乡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包括基诺风情小镇、基诺山乡农村民族文化场地、巴飘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村、银厂上寨生态旅游示范村、小普希乡村旅游、茶地现代茶园旅游村),大渡岗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项目、曼远⠂傣韵传承古寨、东风农场乡村旅游示范、勐养镇城子寨乡村旅游等项目。

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推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创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西双版纳知青文化产业研学中心、中林西双版纳温泉康养文旅小镇、东风知青文旅园、塔纳展澜湄文旅综合体、神石国际康养大观园、景洪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

夜间经济和夜间旅游新地标建设工程。勐龙镇夜间经济示范、告庄西双景提升改造、橄榄坝傣族水乡特色小镇—东南亚风情区及滨江区等项目;规划创建深夜食堂特色餐饮示范街,设计编制城市“夜间经济(旅游)消费地图”。

跨境旅游交流合作工程。把“东方狂欢节”泼水节打造成为东南亚傣泰民族情谊展示的重要窗口;与勐腊县(磨憨实验区)、勐海县(打洛口岸)协调联动,打造中缅跨境旅游示范区。

城市形象IP塑造推广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标”项目建设,实施好一批标志性重大文旅投资项目。包括中林西双版纳温泉康养文旅小镇、橄榄坝四季度假区、楠景新城、新华景泰瀚林、云茶温泉小镇、西双版纳知青文化产业研学中心、澜翎印象(原孔雀谷)、塔纳展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围绕医、药、游、养四大主题元素,依托资源禀赋及特色康养小镇、景洪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医疗与康养融合、康养与旅游融合、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傣药医疗保健服务,深入推进傣医药与康复养老、养生保健、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傣医院康养中心,积极引进和扶持壮大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健康养生企业,逐步建立傣医药公共服务体系和医养融合的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特色生物产业优势,大力开发以石斛、澳洲坚果、沉香、辣木、茶籽等为主的生物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推进石斛种植、加工基地一体化,培育生物保健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民族特色食材、烹饪,打造健康食品品牌。

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国家低海拔训练中心和橄榄坝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培育发展休闲养生、体育健身、避寒养老、旅游体检等健康养生产业,促进民族医药、户外运动、旅游度假、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抓实“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健康促进县(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创建。

把景洪建成全省健康养生产业先行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避寒度假之都和国际知名的康复医疗、养生养老、运动健身基地。到2035年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东南亚的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和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专栏3  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康养小镇。西双版纳太仁堂森林康养小镇、大渡岗茶园康养小镇、景洪曼贯医养融合健康养生小镇(实力项目)、西双版纳·普洱茶小镇等。

健康养生项目。勐罕镇健康养生项目、景哈乡健康养生合作开发项目、西双版纳温泉避寒养生疗养中心、勐养农场康养中心等。

勐养镇纳回帕傣药南药示范种植园。以傣药种植、加工、研发产业为核心,以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康养、现代商贸为补充,建设昆格人民族文化主题产业园,建设“传统傣药文化游览区、傣药药材生产种植基地、现代傣药加工生产、科学研发基地、傣药旅游康养基地”。

第三节  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产业

全面落实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发展战略,依托勐养中老铁路国际物流枢纽、勐龙口岸经济区、澜沧江黄金水道和景洪国际商贸城开发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因地制宜、根据需要申报建设B型保税仓储区、保税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扩大边民互市规模和效益,健全口岸物流设施,服务对外贸易,完善跨境货物集散地物流体系,做实做强通道经济。配合泛亚铁路中线景洪辖区内站台站点建设,抓好铁路沿线物流节点建设。

在勐养建设普洱茶交易、仓储、物流集散地。支持发展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支持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把景洪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地。同时,大力发展主要原料在东南亚或目标市场在东南亚的橡胶制品、粮食下游产品、白色家电、微电子产品、五金机电、商用机动车等聚集化程度高、产业链条长、财税效益好的细分产业。

努力把物流配套加工制造业落地生根,真正把经济通道发展成为通道经济,把大通道的红利落地景洪。

专栏4  商贸物流产业重点项目

景洪国际商贸城项目、橄榄坝次区域会展中心、西双版纳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景洪农场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景讷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勐养农场综合市场项目、西双版纳快递产业园区、景洪市勐龙(勐龙曼栋240通道)查验货场、景洪市“一带一路”现代粮油物资仓储物流及加工产业园、云南飞橡物流有限公司西双版纳200亩物流仓储基地、勐养农场物流仓储项目、景洪市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及果蔬冷链物流交易市场、景洪市农产品现代贸易及冷链物流市场建设、勐养镇瓜果蔬菜交易中心、橄榄坝农场热带水果分拣包装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西双版纳盛欣石化有限公司景洪市石油库及配套铁路专用线、冷链保鲜库等。

第四节  做优做特绿色生物产业

以优化农业供给为主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热带水果、人工菌菇、高效冬作、畜牧良种和热区渔业等重点特色产业,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坚持建好基地、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推进热区农业扩面增效,走规模品质效益同步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继续加大对傣药南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与大型药业集团的合作,促进傣医药品精深加工,加快傣药南药产业化进程,发展傣药南药制剂、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推进傣药南药制造业实现新突破,把景洪建设成为集科研开发、中试孵化、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天然生物药原料基地和傣药南药产业化基地。

发展红木、实木、竹藤家具制造,拓展珍贵用材林应用领域,充分利用红木、橡胶木发展木板、竹板加工,发展红木家俱、实木家俱制造,加强建设农垦天然橡胶木材加工企业,加快勐宽木业加工园建设,促进木制品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工艺品雕刻、文化创意木竹制品及家具制造、民族工艺品制造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发展。

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禽畜、水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延长禽畜(水产品)屠宰加工、精深加工、运输销售、冷链配送产业链。以本地特色热带水果加工为重点,在发展保鲜水果和水果罐头等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浓缩果汁、果干、果脯、果酱、果醋、果粉、果酒、冻干果等产品。重点发展速冻和即食野生菌加工产品,加快宏臻牛肝菌发展壮大。

力争到2025年培育3户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户绿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绿特食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专栏5  绿色生物产业重点项目

勐龙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西双版纳松哥实业有限公司200亩澳洲坚果收购加工销售基地项目、大渡岗农场澳洲坚果加工厂项目、景洪农场魔芋研发加工基地、景洪市屠宰场及牲畜交易中心项目、橄榄坝红木工艺园区项目、东风木材厂提升改造项目等。

第九章  壮大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支撑作用,打造旅游千亿元产业和橡胶、茶叶、肉牛、物流四大百亿产业。到2025年,千亿百亿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基本确立。

第一节  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

助推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按照“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思路,实施千亿旅游产业培育工程,加强半山酒店和保健疗养、度假旅居、避寒养老等项目谋划、建设,推动野象谷升格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抓好中林集团野生动物园、景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告庄西双景文旅综合体为龙头,以澜沧江两岸沿线基础设施连通、点状开发、雨林修复项目为承载,抓好傣族园提升改造、橄榄坝傣族水乡特色小镇等文旅产业项目,全力推进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中、老、缅、泰四国边境国际旅游圈,塑造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精品旅游区域品牌。对所有 3A 级以上景区实施智慧化改造,用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完善旅游投诉处置和“30 天无理由退货”管理体系,推出一批多业态文旅品牌IP,推动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至2025年,全市旅游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第二节  打造橡胶、茶叶、 肉牛、物流四大百亿产业

橡胶产业。坚持“稳定面积、保护环境、提质增效、培育龙头、规模经营、产业升级”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百亿元橡胶产业培育工程。按照“强合作、引企业、深加工”的思路,积极推进场企合作、相互联动,进一步盘活资源,增强农垦集团“造血”功能。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关闭淘汰规模小、环保差、效益低的橡胶初级加工企业。加快天然橡胶产业升级步伐,提高橡胶产品的科技含量、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胶乳、胶木、子午胎专用胶、航空轮胎专用胶、橡胶木材和橡胶籽油等制品深加工,全力支持圣耐普特、海胶乳胶制品等橡胶龙头企业合作,推广橡胶湿法混炼技术,扶持新产品的研发,推进橡胶全产业链示范区建设,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向高端终端产品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2—3户橡胶深加工领军企业,全市橡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专栏6  橡胶产业重点项目

景洪市橡胶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云南农垦天然橡胶基地、大渡岗农场橡胶加工厂、勐旺乡橡胶加工厂、景洪农场新型天然乳胶加工厂、西双版纳国家橡胶庄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风农场新工艺制胶项目、橄榄坝农场新工艺制胶厂、勐养镇年产10万吨原生态高性能天然橡胶及高端制品生产线、勐罕镇年产10万吨定制特种胶技改扩建、云南爱德福乳胶科技有限公司景洪市乳胶制品生产制造项目、西双版纳宏兴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橡胶木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东风农场橡胶木深加工及炭-—热多联产项目等一批橡胶精深加工和基地项目。

茶叶产业。围绕“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的思路,持续开展古茶园(树)保护利用,建设生态茶园,做优基地、丰富产品,创造性做好茶叶产业链延伸的后半篇文章,推动茶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实施绿色生态茶园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改造 20 万亩生态茶园,打造出 5 个以上省级基地、10 个以上州级基地、15 个以上市级基地、20 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二是推动茶企规范化建设,力争2 年内实现全部茶叶初制所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规上茶企建立二维码标识。三是提高精制加工深度,以香港丽新集团普洱茶饮料、满山歌茶黄素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普洱茶饮料、茶膏、茶粉和功能保健茶、茶用品、茶食品、茶化工产品等系列产品,茶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四是进一步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科技创新。五是加强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茶种植、茶加工、茶仓储、茶交易为依托,加快普洱茶特色小镇、顾家集团茶庄园、大渡岗普洱茶一二三产融合示范、仓泰集团茶旅融合等项目建设。加速茶旅融合,把景洪建成中国最优的普洱茶基地之一,茶区变园区、茶园变公园,将景洪大渡岗世界最大连片茶园打造成为中国大渡岗茶叶公园。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构建茶文化城市会客中心、茶企总部基地、茶科创文创空间、茶品牌推广路演基地、茶产品交易鉴定展示中心。加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茶产品知名品牌,着力实现茶企业规模化、茶生产标准化、茶产品多元化、茶功能健康化、茶品牌国际化。到2025年,力争培育3户以上大型普洱茶加工龙头企业,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专栏7  茶叶产业重点项目

景洪市茶产业绿色化建设项目。在十三五生态茶园建设成效基础上,对全市28.9万亩现代茶园进行基地生态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制化、销售网络化、品牌区域化、产业融合化的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勐旺、普文、大渡岗、基诺、勐龙勐宋五个茶叶产区,建立绿色化生态化茶园基地20万亩,进行茶业初加工厂标准化达标建设120个,新建和改造茶叶精制加工厂10个,进行以茶叶生产生产经营为主的生态茶示范村建设20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2万吨,茶产业一二三产综合产值40亿元,打造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建设区3个,创建1个区域性茶品牌,1个AAA级茶园公园,打造中国大渡岗茶叶公园,创建一流绿色茶产区,巩固攻坚脱贫成果。

茶产业其他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实施大渡岗农场茶叶加工厂技改项目、基诺乡亚诺古茶树保护项目。

 

肉牛产业。推动肉牛产业做大做强,以发展肉牛屠宰和精品肉牛加工为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和加工基地,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研发,鼓励支持肉牛加工企业做强做大。按照“基地养、集中育、隔离进”的思路,采取“公司+基 地+农户”形式,争取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建成一批标准化牛舍。引进具有较高组织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能力的企业,积极开发新型高端肉制品,延长产品屠宰加工、精深加工、运输销售、冷链配送产业链。积极开展肉牛内脏、骨、血等资源综合利用,研发生物制品,推进金匙集团骨瓷加工项目。引进成熟的产品质量溯源技术,以及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完善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到2025年,实现年肉牛饲养量5万头,年末出栏2.5万头,进口50万头;全市肉牛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

物流产业。依托物流基础设施网与物流服务网,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各类物流业态、信息平台、综合服务等集聚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现代物流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第十章  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发挥优势,聚焦重点,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景洪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一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生态资源、自然风光、区位条件、民族风情、民族美食等,加快推进茶叶、橡胶、水果等生态农业、精深加工与康养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打造复合经营的高效农业综合体,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加快推动全方位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大力促进特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低碳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大渡岗农场万亩茶园品牌基地建设和茶旅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最大的茶叶、旅游、养生三产融合示范区。促进健康与医疗、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金融深度融合,以产业融合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等业态模式,加快职业教育、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第二节  着力发展园区经济

坚持规划引导、特色明显、支撑有力、配套完善的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产业的功能,进一步抓好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发展综合配套,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开发区高度集聚,提升园区承载力。推动园区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机衔接,促进产城融合,赋予园区多元承载功能,实现一体布局、联动发展。围绕全市布局方向,推动五大平台错位发展、互为支撑,提升平台实体化运作水平。研究制定培育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围绕产业配套和产业链群打造策划项目。加大对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聚焦产业链、产品、项目、企业四个要素加大招商引资,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全力推动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土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园区内主导产业企业、相关配套企业工业用电用水价格。

 

第四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按照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和贡献能力,把景洪市建设成为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枢纽。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

着力加强对外运输大通道、市域交通网络、城市干线路网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筑覆盖全面、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37公里以上,铁路营运里程达257.64公里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达51.76公里,机场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

第一节  推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打通通往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铁路运输新通道,推进玉磨铁路建成通车,谋划景洪市至普洱城际铁路,推进景洪至打洛铁路前期工作,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形成“人”字型铁路主骨架。长远谋划西双版纳云巴(胶轮有轨电车或云轨电车)1、2号线建设,打造景洪半小时经济圈。

第二节  建设便捷快速公路网

着力打造“一纵两横三连”高速公路骨架网(“一纵”,大开河至勐龙240口岸高速公路;“两横”,推进勐罕至关累前期手续连接勐远至关累高速,谋划勐龙至打洛连接景打高速形成高速环网;“三连”,推进关坪至景讷坝大桥建设连接思澜高速,谋划普文至勐旺至红桥连接勐绿高速,谋划基诺山至象明连接勐绿高速)。着力构建二级公路以上为主互联互通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加快推进景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景洪至勐龙240高速公路。长远谋划国高网G8511昆明至磨憨高速公路复线,加大区域内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北环路延长线、黎明大桥、8号路西延线等项目,打通城市内环线;加快G214线南过境公路、神秘谷大桥、勐泐互通等项目建设,打通城市外环线。加快推进原省道S333、S257建设。构建以景洪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勐养、勐罕、嘎洒、勐龙、景哈、勐海县城等区域为半径的“半小时经济圈”快速通道。推进“四好农村公路”“美丽公路”建设,加大乡村公路提升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场(居民小组)道路改扩建,提高公路等级,加强安防工程建设,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进村道路、资源路等建设。继续推进沿边主干线和次干线建设,加强边防战备、巡逻以及战时迂回道路的建设。

第三节  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四期改扩建项目,谋划推进景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构建以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国家级口岸)、景洪通用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络布局,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航空中转站。

第四节  积极提升航运能力

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便利化,推动水陆联运发展。加快推进中缅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改造,提高出境水运通道航运条件,建成500吨级的世界航道。完善海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洪港中心港区、勐罕港区等水上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海事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化海事服务体系。

第五节  加快推进邮政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邮政、快递布局建设,完善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邮政、快递体系,实现村级邮政(快递)站点全覆盖。深化交邮协同,加强快递业规范化管理,加大寄递渠道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夯实安全及便利服务基础。

 

第六节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推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客运站等客运枢纽建设,实施交通枢纽小镇、公交枢纽站场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为依托实现长途客运快速化,加快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与勐海、勐腊互联互通的公共交通“一卡通”,提升人流、货运综合运输服务能力。

专栏8  综合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玉磨铁路、景洪至勐海至打洛铁路、景洪至普洱城际铁路,玉磨铁路野象谷站站前广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玉磨铁路橄榄坝站站前广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玉磨铁路景洪段开行城际列车、西双版纳交通枢纽小镇项目(华侨城项目)、玉磨铁路西双版纳站站前广场及附属设施项目。

高速公路。景洪至勐龙口岸经济区高速、景洪至勐海高速、勐腊关累码头至景洪勐罕至大勐龙至勐海打至洛沿边高速,谋划普文至勐旺至红桥连接勐绿高速,昆磨憨高速景洪段绿色廊道建设工程。

国省干线。G214线景洪南过境公路、景洪神秘谷大桥至勐宽一级公路,关坪至大桥公路(原省道S251线关坪至大桥公路)、景哈乡至东风农场、国道219线景洪市(勐宽)至勐腊县(勐醒)、勐养至基诺山、勐罕至景洪港关累码头等二级公路、普文—勐旺—江城公路等。

重要经济干线。景哈至勐松老寨公路,景哈至达西利一队公路,勐龙镇东风至十四分场公路,勐龙镇贺南东新寨至老寨公路等三级公路,勐旺乡至曼又公路改建工程、景讷乡曼介至那外公路、大渡岗乡至大荒田至勐满公路、G213线至跳坝河公路等四级公路,西双版纳州旅游西环线(章家路口至勐龙段)公路,景洪市美丽公路建设,嘎洒旅游度假区六纵四横路网项目、西双版纳澜沧江国际风情园—左岸观光道建设、西双版纳澜沧江国际风情园—右岸观光道建设工程、橄榄坝大桥延长线,勐养镇乡村旅游延长线公路等。

农村公路。景洪市农村公路自然村通硬化工程,景讷乡村道提升改造工程,基诺山农村道路扩建,嘎洒镇区道路提升改造、村村通项目,勐龙镇道路建设,勐罕镇环坝路改扩建,大渡岗农场公路扩建,景洪市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及危桥改造工程。国防公路。勐龙镇国防公路,中缅243(1)号界桩至国防公路、中缅243(3)号界桩至国防公路、勐龙镇贺南东老寨至中缅241号界桩公路。

桥梁。澜沧江黎明大桥、景洪市神秘谷澜沧江大桥。

航空。景洪通用机场、西双版纳机场四期改扩建。

水运。景洪港中心港区、景洪港勐罕港区、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景洪市澜沧江流域水路旅客(货物)运输。

 

第十二章  筑牢水安全保障网

围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以重点水源工程为骨干,以水系连通工程为支撑,以现代农业灌排体系为补充的多功能现代水网体系。至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新增蓄水库容200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瓶颈,防洪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第一节  水资源配置工程

全面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曼灯河水库扩建工程和曼龙河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曼么耐水库扩建工程、曼亏水库、老坝那水库等重点水源项目前期进度。继续推进澜沧江提水工程。推进景洪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实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工程。

第二节  防洪减灾工程

以补齐防汛抗旱短板为重点,全面完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防洪减灾工程,继续推进景洪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山洪沟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水生态保护工程

深化河(湖)长制,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河湖划界与保护建设,实施重点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旅游度假区河道整治及景观提升改造,推进大渡岗乡美丽河道创建。

第四节  供水和灌溉保障工程

提高城市安全供水保障,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现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集中化,分散式供水工程实现标准化。推进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对乡镇水厂进行改扩建及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实施中型灌区工程,开展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继续推进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工程。

第五节  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水利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监测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水文、水土保持现代化体系建设。

专栏9  水利设施重点项目

资源工程。景洪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南七河—孔雀湖水系连通工程,曼灯河水库扩建、曼么耐水库扩建、大寨水库、红光水库、曼龙河水库、曼亏水库、老坝那水库、龙秋水库、星光水库、茶园水库扩建、岔河水库、茗园水库等小1型水库,札中甫水库、亮塘下水库、亮塘上水库、小荒田水库、巴来下寨、大窝铺水库、大树角水库、那外水库等小2型水库。南岭、回玉啊等13个坝塘新建。

供水工程。景洪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景洪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大度岗乡、景讷乡、基诺乡、勐罕镇、景哈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抗旱应急引水工程,南联山提水工程,东风自来水厂提升改造,景洪农场水厂改造。

灌区工程。勐龙、勐旺、普文、景讷、勐罕、嘎洒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防洪减灾工程。弯干水库、搭亥水库、小田坝水库、龙帕水库除险、前卫二水库、大安水库、红庄水库、回南达水库、曼龙河水闸、菜阳河水闸、曼飞龙水闸、曼光罕水闸、南肯河水闸、曼老拦河坝、曼回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纳木塞河、勐养河、南阿河勐龙段、勐旺河、普文河、云盘河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景洪市河湖划界与保护建设,南阿河治理工程曼广夯—曼迈段、曼养—曼别段、曼别—曼帕扎段,勐旺河岔河村至半坡寨村段、半坡寨村至纳拱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普文河五队老桥至林场段、大开河检查站至613大湾塘段河道治理工程,南木冷河、纳木塞河、南背弄河、南坎河、南背囡山、扩争河山、南嘎河、南岭河、南摆河、巴过河、南奔河山洪沟治理。菜阳河整治、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治理、橄榄坝傣族水乡特色小镇防洪及古河道整治工程,景洪市中小河流治理,嘎洒旅游度假区南凹河易涝整治及景观提升改造,大渡岗乡美丽河道创建工程项目,普文镇拦河闸工程建设。

水生态保护。南阿河景洪段生态治理与修复、菜秧河生态治理与修复、南卧河景洪段生态治理与修复、流沙河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景洪电站——橄榄坝电站澜沧江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曼飞龙、曼迈龙、红跃、勐宋、曼么耐、黄草岭等水库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勐养河、南肯河、南昆河、磨羊河、南坎河、龙帕河等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智慧水利。景洪市智慧水务综合平台建设。

第十三章  提升绿色能源网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统筹能源保障与环境保护,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

第一节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澜沧江中上游的水电开发整体规划,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继续推进景洪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橄榄坝航电枢纽工程实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三废”利用发电等清洁能源。切实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争取将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率提高到13%。

第二节  完善电网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骨干电网,完善自主网结构,积极推动城市配网建设及提升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促进南方电网与农垦协作,有效解决城乡、企业、群众用电问题。加强电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曼么变电站升压110kv改造。优化城区电网线路,推进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建设,逐步解决城区线缆“铺天盖地”乱象,提升智能用电和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节  加强油气等设施建设应用

加快新型交通工具、新型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推广应用。在落实气源的情况下,建设城镇燃气管网、城乡加气设施,推动城镇燃气管网与支线互联互通。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加快推动新能源车充电、换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管道燃气总气化率达到90%以上。

 

专栏10  能源重点项目

电源工程。橄榄坝航电枢纽工程、景洪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

电网工程。城市配网建设及提升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智能电网项目。

天然气管道。全市天然气管道和供气管网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城市燃气管网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稳定供气。

成品油输送和储备。规划建设加油站。

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设施。景洪市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十四章  打造高效物流网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航运等通道,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着力打造滇西南重要物流枢纽。

第一节  推进物流枢纽建设

发挥区域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综合运输,推进多式联运,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效率为目标,加强满足多式联运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转运设施设备建设水平。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物流支撑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市场的联合。加快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联网建设,实现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的联动。大力发展跨境物流。

第二节  积极发展专业物流

改造提升现有专业物流市场,聚焦专业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设专业化物流中心。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加快发展特色产品物流,推进特色产品物流、跨境物流,建设综合物流产业园。提升景洪经济开发区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医药、口岸贸易等专业物流平台,提升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

专栏11  物流建设重点

布局以西双版纳快递产业园为主,勐罕公水联运货运枢纽为主,勐养国家物流园区为辅的物流货运枢纽体系,加快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打造面向东南亚国家的物流枢纽。

第十五章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建用并举、以用促建,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景洪”,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

第一节  构建高速泛在新网络

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推进“数字景洪”建设,加快发展5G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宽带中国—千兆到户”和“百兆乡村”工程,扎实抓好滇南区域通信信息枢纽中心、区域信息化支撑平台和应用项目建设,构建以景洪为中心连接国内外、辐射东南亚的光纤骨干网。提升4G网络覆盖深度和扩容速度,优先在A级景区、特色小镇、重点文化和旅游区域及服务场所布局5G网络。到2025年,5G网络实现行政村以上全覆盖,宽带互联网接入达25万户。

第二节  打造数字应用新平台

建设景洪市大数据中心,实施数字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数字政务”,建设政务服务网上大厅,积极探索推进城乡数据资源、政务办公、公共服务、政府监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一网服务平台,迭代更新“一部手机办事通”功能。建设“数字社会”,在医疗、教育、应急、环保、守边固边、疫情防控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应用,重点发展智慧教育、数字医疗,加快智慧小区、智慧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数字产业”,以服务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生物医药、商贸物流、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生物特色农产品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引进电商、新型互联网人才,大力推介景洪原生态产品。

 

专栏12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全光网络建设工程。建设千兆宽带,推进自然村百兆宽带接入;4G网络优化补盲工程、5G网络全覆盖工程。

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数字应用平台建设工程。“数字景洪展馆”、景洪市应急指挥平台、景洪市“智慧党建”项目、“数字景洪”城市运管中心、景洪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项目、景洪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项目、景洪市农业农村局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景洪市社管中心及智慧人社平台、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

第五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第十六章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全面贯彻省州决策部署,合理确定全市国土开发强度和保护力度,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守住基本农田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开发界线,构建“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

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生态管控和保护,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落实“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二节  农产品主产区

增强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第三节  城市化地区

促进城市化地区高效聚集经济和人口,支撑全市较大规划、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镇规模和发展趋势,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为城市发展预留充足的开发空间。

 

专栏13  严守国土空间“三区三线”

“三区”:在规划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82.8:14.2:3.0,并进一步优化。

“三线”:在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比例≧46.45%%,城镇空间开发控制≦3%。

 

第十七章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实施“强化中心、构造支点、区域联动”的空间战略,强化景洪市中心城市集聚作用,构造空间发展的多元支点,引导人口向景洪市区、中心城镇和产业聚集区集聚,推动城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各具优势的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  做美城市

充分发挥景洪在西双版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中心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景洪城建设成为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通过建设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勐龙口岸经济区等平台,促进产城融合、三产融合,强化承接东盟及澜湄次区域合作的辐射带动中心地位,把景洪打造成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化,建设花园城市,打造“世界花园”。聚焦美丽县城建设,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张城市名片,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年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景亮路、勐海路、宣慰大道江北段主题街区,推进沿江开发,全力推进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开展以生态为主的澜沧江两岸治理,认真落实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让城市“一街一品、一路一景”都彰显独特魅力、留住历史记忆。

第二节  做特城镇

聚焦特色小镇建设,彰显自然山水特色、注重传承城镇文脉、突出建筑风貌特色,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充满魅力的特色集镇和小城镇,补齐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提升城镇商贸集市功能,增强特色城镇就近就地吸纳人口集聚经济的能力,以允景洪为核心,打造勐罕、景哈、基诺特色旅游型乡镇,普文、大渡岗、勐龙商贸流通型乡镇,景讷、勐旺生态特色型乡镇,勐养现代工贸型乡镇。推动现代农业型特色小城镇、旅游型、边境口岸型等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镇村联动,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增强集镇联接城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十八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城镇精细化管理,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一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制度,补好城市差距短板。促进城镇道路与干线交通运输物流网络的衔接配套,建设景洪环城大道,打通城市外环线;加快北环路延长线、黎明大桥、8号路西延线等项目,打通城市内环线。扎实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升级改造城市排水防洪系统,确保不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拆迁工程,腾退置换出的土地优先考虑布建学校、医院、便民市场、商业街区和社区活动中心。在新城区谋划一批政府功能设施建设,加快市行政中心的搬迁建设,整合州、市资源建强党校教育培训基地。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加快推进停车场、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城市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加大实施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

第二节  加强城市精细化强化城镇规划管理

创新城市规划编制理念,科学修编国土空间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古茶山周边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实施“城市设计”,全面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运营水平。开展城建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构建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高效管理,大力推进“智慧城管”等城市数字化项目建设,打造“一号、一窗、一网”“景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建设成果。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和公共服务保障,加快推动教育、卫生、就业、养老、住房、安全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构建城乡融合,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稳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14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棚户区改造。景洪市江北昆曼片区、市政府片区、江北农垦医院片区、勐泐文化广场片区旧城改造项目,景洪市城市更新改造-景洪农场红房子小区片区项目,药物园回迁房建设项目,龙舟广场提升改造项目,景洪市勐罕镇、勐养镇片区旧城改造,普文镇、勐养农场棚户区改造项目。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景洪市橄榄坝旅游度假区给水工程、景洪市南西河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景洪市江南第二水厂项目二期工程、景洪市江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景洪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景洪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一期工程、城市公厕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项目、城区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勐宽片区VOCs治理项目、景洪市乡镇“两污”建设项目、城西集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景洪市北环路延长线(么龙路-度假区8号路西沿线)道路新建工程、景洪市勐腊路延长线(勐海路至西双版纳火车客运站段)、机场路辅道(景洪客运南站至机场环岛段)、景洪市北环路至勐海路道路建设工程、景洪市江北片区建新路道路工程、景洪市么龙路延长线建设工程、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城市立交桥建设项目、景洪市王震路改造工程、景洪市民航路(宣慰大道至海关)改造工程、景洪市江北防空区指挥所(景洪市防空预备指挥所)项目、景洪市人民防空人员疏散基地(兼人防地下室封堵构件及防化设备存储场地)项目、景洪市江北曼阁箐整治工程、景洪市第一小学防空地下室工程、景洪市北环路防空地下室工程、滨江俊园后山边坡支护项目、景洪市副城(勐养)小城镇市政道路建设、景洪市副城(勐罕)小城镇市政道路建设、嘎洒镇道路硬化提升改造项目。

美丽县城建设。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级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城区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区域环境卫生提档升级,实施景洪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农村“厕所革命”等项目,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人口聚集力、文化承载力、辐射带动力的“美丽县城”。

特色小镇和小集镇建设。橄榄坝傣族水乡、基诺风情小镇、告庄西双景特色小镇建设,景洪市乡村振兴集镇提升改造、东风小城镇改造项目、勐养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

第六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层次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十九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过渡期内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制定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乡、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体系,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创新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载体。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做好边境小康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有序衔接,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围绕全省“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培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区域性冬繁良种繁育基地、大渡岗茶叶产业园区、东风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等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坚持错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优化“短中长”产业布局,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培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茶叶、橡胶、咖啡、坚果、水果、蔬菜、高效林业、特色生态养殖等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中。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量在11万吨。大力发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小糯玉米等热区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傣药南药、咖啡、澳洲坚果等新产业;加快实施优势产品产业化开发,形成稳定产业链;培育花卉苗木、珍贵用材林、城市绿化苗木等林业特色经济产业。

第三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整合生态、产业、人文等资源禀赋,强化游览、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功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村融合发展、宜业宜居的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特色名村、精品民宿、金牌农家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创意农业、农旅文等新兴业态,着力发展“互联网+”的物流和农村电商,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强化“绿色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大渡岗“中国茶叶第一乡”品牌,建设普文咖啡旅游小镇,加强“三品一标”、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和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品牌宣传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景字号”的农产品。

第二十一章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市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一节  打造美丽乡村

统筹做好特色小镇及村庄规划,展现民俗、饮食等文化魅力,发挥优越的森林资源优势,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住房安全保障,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让乡村由内而外处处彰显魅力,持续推进持续推进“乡村大比武”活动,组织乡村振兴区域交流活动,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州级“五好村”示范点。建设纳老、曼景罕、曼散、曼遮、曼贺暖等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曼掌文化农庄、曼峦典村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严格保留较完整的傣寨,保持村寨风貌和民族风俗,对受到一定破坏、风貌保留不完整的民族村寨进行恢复及改造,使美丽乡村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绽放艳丽多姿的生态之花。

第二节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场(居民小组)道路改扩建项目,推进一定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打通乡村“断头路”,推动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客车。进一步完善村庄通信、广播电视设施。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的设施保障布局力度,拓展农村便民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功能。

第三节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高素质农民主力军人才队伍、农村新型经营与管理骨干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农科专业尖兵人才队伍、农技推广应用人才队伍”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发展机遇吸引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第二十二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积极推进集体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做好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探索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证宅基地农户的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等改革,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深化涉农领域供销、农垦等各专项改革。继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高为农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第二十三章  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在城乡形成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的良性循环。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体卫等工作人员服务乡村。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专栏15  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大工程和项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产业扶贫提升、就业扶贫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相对贫困村提升等工程。实施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建设项目,乡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在勐龙、勐旺、景讷、勐罕等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曼灯河水库扩建工程,勐龙、勐旺、普文、景讷、勐罕、嘎洒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到2025年,全市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完善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加快重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建设,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每年转化科技成果3项以上。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到202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粮食产量力争达到11万吨,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工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精做强茶叶、橡胶、水果、蔬菜、坚果、咖啡、高效林业、特色生态养殖等高原特色热区优势产业。到2025年,建设标准化“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8.5万亩以上,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产量达2.6万吨;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达7.5万吨;坚果植面积达达2.5万亩,产量达0.63吨;建成特色养殖基地2个,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5万吨;发展生态渔业,渔业总产量达到4.3万吨。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到2025年,全市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0个以上、农产品产地地理标识等1个以上,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字号”农业品牌。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培育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勐罕、嘎洒、大渡岗、基诺山、普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比武活动,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州级“五好村”示范点。建设纳老、曼景罕、曼散、曼遮、曼贺暖等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曼掌文化农庄、曼峦典村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加快解决农村脏乱差、行路难等问题。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中转站建设、市域镇(乡)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嘎洒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勐龙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橄榄坝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等措施,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面实现农村自来水供水。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四好农村公路”高质量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进市、乡、村三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第七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阻碍景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第二十四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继续落实和稳定各项惠企政策,加强对后疫情时期民营企业困难问题的研究,提前谋划扶持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项目等贷款。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强化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勇于创新、诚实守信、担当实干精神,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培育壮大“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三个百亿产业”,力争在普洱茶提质增效、橡胶精深加工、绿特食品加工、旅游文化提升、生物医药研发、转口贸易等方面取得成效。继续实施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民营“小巨人”培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

第二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做好国企改革、农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清理国有资产,有效利用闲置资产,整合成立有造血功能的集团公司,实行市场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代政府行使建设、经营、管理等职能。推进供水、供气、环卫、园林绿化等市场化改革,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盘活城市道路、桥梁、体育场及公共设施等有形资产和城市户外广告、商业活动、城市雕塑、特许经营权、冠名权等无形资产,把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第二十五章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增强重大战略、重大计划、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的财力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财政预算收入、分配、执行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切实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优化升级纳税服务,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发挥“银税互动”促进融资的积极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公共建设管理中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政银保企联动合作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民营小微的金融服务力度。

第二十六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落实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土地市场交易规则,优化土地储备机制,提高土地经营质量,管好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土地储备开发,对规划用地先期投入,将“生地”养成“熟地”。规范产权交易二级市场,促进公平竞争。推进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围绕社会关注领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市场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涉网不正当竞争等突出问题查处力度。

第二十七章  优化营商环境

把“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审批行为,努力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落实,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景快办”服务品牌,实现全市“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事项“省内通办”、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

第八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景洪新篇章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理念,让生态成为景洪的常态、绿色成为景洪的底色,将景洪市打造为发展引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力推进十大环保工程建设。

第二十八章   建设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完成市、乡(村)生态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保护好热带雨林的生灵草木,筑牢祖国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市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加大对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规划大象栖息地,促进森林旅游转型升级。

第二十九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保护,实施国土绿化、重点区域生态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增强全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绿色屏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严格自然保护区管理,重点开展热带雨林、湿地、极小种群特种的拯救、保护等工作,建成亚洲象国家公园。完成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积极争取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中心。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完善和实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长效机制。

第二节  开展国土山川绿化

以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绿化和生态退化区域为重点,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实施林荫道、沿河生态廊道绿化美化等工程,建成市区民族风情园、南药园和热带花卉园三大园城市“绿心”;国际水道澜沧江、流沙河江滨绿带与铁路防护绿带生态廊道城市“绿环”;城区周边富有特色的热带雨林生态防护与保育带、由城市绿环向外围楔入城市的生态廊道;构建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坡面绿化和门庭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立体绿化系统。建立健全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到2025年全市人均绿地率达到14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6700亿立方米。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

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实施澜沧江流域治理项目。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国家储备林项目推进力度。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生态茶园、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等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共进项目,建成一批边境口岸、生态园林特色小城镇。完善森林防火减灾体系,健全林业应急防控体系,建立联防、联保、联控的新型管护组织,维护生态安全。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市、乡镇级的综合应急管理中心或工作站,实施防灾减灾智慧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开展跨界水污染防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好景洪在东南亚国家开展环保合作的主要枢纽作用。

第四节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努力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稳定处于高水平,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力度,继续用好热带雨林保护基金,将天然林应纳全纳入公益林管护并实施生态补偿,有序推进林长制,继续实施和完善生态护林员制度,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建立生态旅游补偿机制,林下资源和森林资源景观利用实行有偿使用。

第三十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加强水、大气、土壤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守护好白云蓝天、青山绿水、良田沃土。

第一节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继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澜沧江、普文河、南阿河等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保护地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八个标志性战役”,严控污染排放,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处理场、餐厨剩余物处理厂、热带雨林修复等十大生态环保工程,进一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

一、持续开展“蓝天行动”

认真落实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优化完善全市现有空气自动监测网,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严控重点污染源,全面抓好企业废气排放达标、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餐饮业油烟过滤装置安装、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水减排。解决好季节性大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州下达任务。

二、深入推进“碧水行动”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澜沧江、普文河、南阿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推进城市内河道生态修复力度,积极争取流沙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完善排污系统建设。加强工业加工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医疗废物监管与处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有效运维,解决好污水直排、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稳步推进江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设施、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勐罕镇、勐龙镇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港口防污染处置能力,提高船舶溢油防控和污水接收处理能力。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率达100%,全市主要河流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全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无黑臭水体,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乡河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强力推进“净土行动”

全面开展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自行监测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土壤安全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废弃工矿土地整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实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对医疗废物等危险废弃物进行专业化集中收集处理。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分类管理农用地,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制度,减少和消除农残影响及环境污染。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

第二节  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全市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继续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动环境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围绕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土壤、固体废物、室内空气等开展生态监测,初步建成生态监测网络。基本建成污染源监测管理数据库、环境监测管理数据库,定期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实现监测资料动态管理。围绕流域整治总体目标,开展流域交界断面监测,为实现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提供依据。加快环境监测站人员及设备建设。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一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强化绿色发展服务支撑,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节  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构建低消耗、全利用、能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热区生态特色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精心培育一批省内著名、国内闻名、世界知名的绿色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溯源能力,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强化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坚决杜绝高污染产业和企业落户景洪,打造和宣传绿色品牌。提高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经营成本,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化农村清洁能源替代薪柴推广工作,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促进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节水节材产品;鼓励生产者简化产品包装,避免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进全社会绿色节能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第三十二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推进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与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推进工业领域天然气利用, 全面推进民用锅炉煤改气、油 改气、管道煤气置换天然气。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比例。重点推进橡胶、茶叶、药材、粮食等农副产品加工应用太阳能烘干技术。在边远缺电地区推广太阳能抽水技术。结合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砂石厂布局,统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修复方案。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工业循环用水、农业节水灌溉、再生水利用、城镇供水系统节水改造等节水工程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改善农场土地利用率,积极推进农场就近就地城镇化,切实盘活农场存量用地。落实国家推行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产业园区内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旧蓄电池、污泥(水)、废矿物质油、废旧塑料等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回收利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预处理设施、发酵装置、沼气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专栏16   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

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重点开展澜沧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储备林、环天然林建设,加快推动环景洪城储备林建设,建设储备林10万亩以上。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强化亚洲象、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保护。重点推进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雨林回归、省级湿地公园项目。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治理、菜阳河整治、橄榄坝傣族水乡特色小镇防洪及古河道整治、景洪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嘎洒旅游度假区南凹河易涝整治及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大渡岗乡美丽河道创建、普文镇拦河闸工程项目;澜沧江两岸治理生态修复工程;5个地质灾害隐患搬迁村建设。

污染防控工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工程建设。农村水系、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普文镇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中转站建设、市域镇(乡)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餐厨垃圾处理系统项目;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嘎洒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江北街道办、勐龙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西双版纳州南阿河东风三分场大桥(国控监测断面)水污染防治、橄榄坝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渗滤液处理站扩建项目。

跨境环保合作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污染治理、森林资源及野生动物保护、生态信息共享等跨境环保合作示范项目。

第九篇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全面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富民惠民安民措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景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三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以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突破口,大力促进社会就业,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第一节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强化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景洪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就业容量和质量。

一、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促进重点群体的稳定就业。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推动就近就地就业。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创业扶持,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造新就业岗位。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引导城镇失业人员等以创业促就业。对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兜牢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提高就业质量

建立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两后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以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送培训下乡等方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强化失业保险保生活功能。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职工工资共决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降低工伤事故死亡率。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服务指导,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优化经办流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丰富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功能,加强就业供需精准匹配。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稳岗服务,实施异地稳岗,加强留守人员关爱。

专栏17  扩大就业重点项目

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扶持各类群体创业。

创业园工程。实施大渡岗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建设,建成青年创业园10个。

第二节  持续提高人民收入

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到202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9%左右、9.5%左右。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目标,以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突破口,扩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居民增收基础,使更多的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到2025年,全市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分配比重。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稳定就业规模和质量,建设技能型劳动者队伍,提高一线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机关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落实向基层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艰苦地区工作人员收入水平。

三、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权收益、资产收益。落实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各项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巩固提升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正常支付、农业转移性收入稳定增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落实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十四章  高质量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进名校办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以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为牵引,以突破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瓶颈为重点,全面打造景洪品牌教育,推进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一、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

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现行政村“一村一幼”全覆盖,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实施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园质量。大力培养培训乡镇幼儿园教师。到2025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以上。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推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市域之间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继续加大义务教育项目资金投入,推进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城区小学扩容提质工程,新建一批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监测系统,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因地制宜开展普职融合教育,努力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到2025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

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升高中阶段办学规模和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大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力度。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和完善曲靖一中景洪学校、景洪市第六中学(西双版纳八壹高级中学)改造工程,发挥两所合作办学高中名校品牌效益。适应高考制度改革需要,加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至202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

四、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统筹发展民族教育、双语教育和继续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办学规模,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双轨同步发展。实施一批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市职业中学办学条件。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建立完善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外引内提,谋划建设至少一所本科综合性大学,完善市域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国际航空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二级学院在景洪落地。

第三节  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完善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打造景洪品牌教育,大力实施“三名”品牌教育工程,加大内培力度,在名师、名校(园)长、名校(园)培养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助推高考质量上台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持续推动上海等地区对景洪市教育的对口支援,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健全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拓宽学生国外升学和国外学生来景洪留学通道。

第四节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统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发展,推进体育教育思想、目标、资源、措施等深度融合。强化对青少年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促进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发展。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提升。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师资激励机制,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基础大项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开展幼儿亲子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深化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畅通体育人才成长渠道。加强教练员队伍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探索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动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培育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不同层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第五节 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统筹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完善全民健身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休闲产业发展。推进体医融合,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制定科学健身活动指南,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到2025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景洪市全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以上。

第六节 促进“体育+”产业形成

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聚集产业核心要素,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打造低海拔体育冬训训练基地与康养基地品牌,建设气排球公园,助力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健康生活目的品牌”,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促进体育消费。落实促进体育消费政策,研究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合规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引导群众健身消费。发展时尚体育消费,培育竞赛观赏消费,持续推动体育用品等重点领域消费。

专栏18  教育体育事业建设重点项目

综合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景洪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大渡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工程建设和校舍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市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及附属工程建设、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全国“双语科普”示范乡建设项目。

幼儿园、学前教育。实施景洪市普文镇大观山幼儿园校舍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景洪市学前教育、嘎洒镇雅居乐幼儿园和小学校、嘎洒镇幼儿园的建设项目。

小学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景洪市第一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景洪市一小(市林业和草原局)片区、第二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世纪金源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景洪市第五小学、王震小学教学楼C栋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景洪市大渡岗乡小学工程建设、勐龙镇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和勐龙镇小街小学建设项目、嘎洒镇曼海小学学生宿舍楼、15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篮球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基诺乡小学学生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程建设项目、勐旺乡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勐旺乡大平掌小学2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勐养镇城子小学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大渡岗乡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普文镇称杆小学校舍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普文镇坡脚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嘎洒镇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景哈乡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景讷乡中心小学25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建设项目、勐罕镇小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中学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第五中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勐龙镇小街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景洪市中学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第三中学科技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第六中学建设项目、第一中学科技教学楼建设项目及附属工程、第四中学40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和校园主干道及室外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勐旺乡中学校舍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普文镇中学科技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勐罕镇中学校舍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职业中学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搬迁以及学生宿舍楼、体育馆和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市职教中心建设项目。

体育建设项目。实施景洪市文体活动阵地建设项目、“四国九方”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

第三十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

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节  加强社会保障

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设嵌入社区式养老设施。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敬老院提质改造。在全市建设7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提质改造4家敬老院。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城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居住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到2025年,实现景洪市所有城市社区、建制村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5张。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

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儿童福利服务设施以及殡葬设施等建设,扶持工伤康复机构建设。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依法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专栏19  社会保障事业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景洪农场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橄榄坝农场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项目、市妇女儿童救助(庇护)站建设项目。

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对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提质改造。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市残疾人托养中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景洪市大渡岗乡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第三十六章  全面推进健康景洪建设

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至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全州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到25%以上。

第一节  完善城乡医疗基础设施

推进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升格为三甲医院。加强市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综合能力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勐龙中心卫生院、勐罕中心卫生院,持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100%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标准化配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和精神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市中医医院康养中心,升级改造市疾控中心。填平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检验诊断设备、急诊急救设备及车辆、中医及康复医疗设备、口腔及眼科诊疗等设备等。

第二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景洪市紧密型医共体国家级试点工作,建立市、乡(镇)、村(社区)医疗服务共同体,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分级诊疗深入开展。持续推进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支持景洪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乡(镇)卫生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立发热哨点诊室或发热门诊,开展规范化哨点诊室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规范化医疗废物处理系统建设和慢病管理中心建设。100%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心脑血管救治站,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口腔科、康复科和眼科等薄弱科室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转岗培训,引进名医院的名医师。每年招录一定数量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设定服务年限,提高待遇等方式稳定基层卫生人员队伍。继续实施“东盟10+1”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医疗救治能力辐射东南亚邻国。至2025年,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2.9人,全科医生数达170人。

第三节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隔离设施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景洪市疾控中心。加强各级疾控机构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建设,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健全突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及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和拓展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边境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传染病防控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传染病救治基地和疾病防控监测网,严防境外输入风险。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第四节  全面推进中傣医药传承创新

坚持以医养结合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傣医药与康复养老、养生保健、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国际医疗康养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傣医药特色和优势,依托傣医药“联内通外”特点,加大与东南亚各国传统民族医药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老”“中缅”医疗联合体等建设,健全中傣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傣医药事业产业发展。

第五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创新方式方法,总结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有效经验做法,突出问题和结果导向,有效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常态化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7个专项行动,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开展市容环境、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社区楼院、农贸市场、“七小”门店、建筑工地、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实现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整洁、管理规范有序、监督执法有力,努力将景洪建设成为美丽和谐、整洁有序、健康文明的国家卫生城市。

专栏20  健康景洪建设重点项目

医院、卫生院建设项目。实施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和疫防改扩建项目(原西双版纳农垦医院改扩建项目二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双版纳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改扩建项目(原西双版纳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市中医医院康养中心、市勐龙中心卫生院建设(国门卫生院)建设项目。

第十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建精神文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第三十七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行为实践、制度保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  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加大党和国家形象标识、政策宣传标语投放,深入实施“红旗飘飘”、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等工程,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文明讲堂等文化阵地建设。围绕五大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营造弘扬乡风文明氛围,统筹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及志愿者等群团组织作用,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引导市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文明氛围辖区全覆盖。做好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利用科学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  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性。深入推进“道德模范”“云岭楷模”“景洪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推动道德讲堂由机关向基层、城市向农村延伸,扩大道德讲堂覆盖面。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新童谣征集传唱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确立爱国、诚信、孝敬和勤俭等道德规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第四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社会舆情应急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绝对安全。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第三十八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一节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景洪市档案馆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建立健全“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基本群众文化服务零距离接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第二节  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统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供需匹配度。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普和普法、体育健身等资源,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厂房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科学管理和使用水平。

第三节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实施文化精品“五个一批”工程,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原创文化精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培育和规范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文化类社会组织,促进有序发展。调动各族干部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文化部门“独唱”向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合唱”转变。探索和创新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农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形式,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九章  弘扬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建立健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和保护传承体系,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节  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建立健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和保护传承体系,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资助、激励机制,加大民族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着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名村、民族传统村落和民族传统建筑组群。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对景哈洞穴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遗址进行深入研考保护。建设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扶持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戏剧和新媒体的创作传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开发、创作和出版支持力度。推动民族传统工艺振兴,组织民族文化传承人进行民族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

第二节  提升民族优秀文化传播能力

加强边境之窗、边疆文化长廊等建设,扶持重点边境乡镇和村寨与周边国家开展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边境采访线及采访点建设,以“请进来”方式向世界讲述景洪故事。运用国门学校、跨境文化和睦示范区展示景洪改革发展形象。积极创办傣文、老语、缅语、泰语等新媒体平台,增强对外宣传效果。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继续扩大“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和“澜湄电影周”国际影响力,发挥“嘎汤帕”“拉祜扩”“特懋克”“桑衎节”“盘王节”等民族节日的对外文化交流作用,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四国九方”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加强民族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民族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构筑文化安全墙,抵御外来消极思想文化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专栏21  文化发展重点项目

文化精品“五个一批”工程。推出一批新时代文化精品,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剧目,打造一批非遗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产品创作,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传播工程。实施景洪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四国九方”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项目。

实体书店建设工程。建成一个书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实施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等项目。实施一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项目。实施中国基诺族博物馆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实施非遗综合展示中心、民族文化传习点、传承点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精品。实施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等项目。

 

第十一篇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平安和谐景洪

坚定不移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十章  加快建设法治景洪

坚持依法治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推动景洪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结果等政务公开,完善依法决策、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党内、人大、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健全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深化农村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基层执法队伍,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第二节  确保司法公正,强化司法保障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审判、合议、检察、侦查办案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司法公开民主,保障审判、检务、警务、狱务公开,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坚持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的参与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三节  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推动村居法律公共服务工作站全覆盖。加大法律援助保障能力建设,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完善人民法庭巡回审理制度,合理设置巡回办案点和诉讼服务点,做好巡回审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诉累。进一步加强双语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等队伍建设,保障各族群众的诉讼权利。

第四节  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群众需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加强移动端的推广使用,拓展利用移动端开展服务的新形式,实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

第五节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实施“八五”普法计划,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宪法进万家”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和案例指导力度,深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城市法治文化广场建设、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建设、民族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乡村公共党建文化设施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第六节  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

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突出示范建设质量,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到2025年,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州级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4个。

第四十一章  推进平安景洪建设

统筹安全与发展,完善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经济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划解各类风险挑战。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管网、治网、用网、建网能力和水平。严密防 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边疆和谐稳定。

第二节  铸牢边境安全屏障

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着力建设一篇边境小康示范村,建立健全固边机制,强化全面国防教育,加快边境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快推进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边防检查设施、装备及边境沿线物理拦阻设施投入力度,开展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技防和智慧公安检查站建设。建设西双版纳卫星边境检测指挥中心、西双版纳卫星及航天器智能应用产业基地。健全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安全监管,提高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加强应急救援基地、指挥平台、救援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特大安全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开展打击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不断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向深入。深化推进防范打击缉枪治爆、打盗抢、电信诈骗与非法集资、整治毒品等各类专项行动,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广泛开展“平安交通”“平安文化市场”“平安林区”“平安边界”等行业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乡镇(社区)”“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到2025年,努力创建成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市。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发展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力量,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建立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推进公安便民服务中心、公安综合检查点、警务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设施建设。深化视频监控网建设应用。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工作室建设。开展农村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机制,推进“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基层基础。

第五节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平战结合、防管一体、深度融合,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服务保障统筹体系、军地公共安全合作为重点,增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军地应急行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民兵管理,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第四十二章  加快信用景洪建设

健全景洪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和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完善经营者价格诚信制度,强化价格执法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公告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承诺和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安全生产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强化金融业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者的约束作用。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诚信建设,在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劳动用工、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加大信用建设力度和失信惩戒力度。普及诚信教育,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树立诚信典型。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专栏22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重点项目

景洪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景洪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景洪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项目、景洪市基层警务业务用房、景洪地震综合观测站建设、景洪市区域性动植物检疫防控中心及动物疫情监测站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第十二篇  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全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为核心,民族进步为根本,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不断丰富创建工作形式,促进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各民族共同富裕。

第四十三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基层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第二节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局共融的社会环境。在国家法定节庆日、民族传统节庆日、民族团结进步月(节)等期间,办好“民族节庆”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搭建各族群众同享同亲,友好往来的平台,深入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加强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建,激发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有序建设各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式城乡社区,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从解决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做起,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增进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形成各族群众感情相融、心灵相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十四章  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以高质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统领,全域覆盖、纵深推进,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节  完善示范创建工作机制

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实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重点,合理项目布局,统筹资金安排,积极争取更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项目纳入国家、省、州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当中。认真落实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力推进、共建共享的建设要求,以创新统揽全局,把握深入推进这个主题,明确创建目标。建立完善协调机制、目标考核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定期通报机制、跟踪督办机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成员单位年度任务承诺制等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二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推广民族团结公约,推进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四个家园”建设,实施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分级创建、分级负责,深化开展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着力提质扩面,使每个乡镇(社区)都有一个特色亮点,创造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市、乡镇(街道)创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覆盖,全市机关、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军营、宗教场所、旅游景点景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命名95%以上。“十四五”期间,每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5个、州级20个、市级50个。

第四十五章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促进共同繁荣。

第六节  夯实共同繁荣发展基础

以民族乡、少数民族集聚村(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全面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畅通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大对勐旺乡瑶家村、嘎洒镇沙药村、勐龙镇南嗨村等乡村瑶族、拉祜族、哈尼族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加大对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坚持“四个不摘”,突出抓好产业就业、群众素质能力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健全完善脱贫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巩固基诺族、布朗族等“直过民族”脱贫成效。加大对勐旺乡瑶家村、嘎洒镇沙药村、勐龙镇南嗨村等乡村瑶族、拉祜族、哈尼族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围绕兴城镇、夯基础、强产业、惠民生、促开放、固边境六大任务,大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和抵边村镇建设,持续改善沿边2个乡镇2个农场生产生活条件,创建新时代高标准边境小康村,使其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持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第七节  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

加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对少数民族群众在特定需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发挥好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民族宗教工作“热点”“难点”地区开展跨区域的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将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定期进行民族团结工作形势研判,加强舆论引导和反制,完善舆情监测处置工作机制。引导各族群众既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和推动者,又做景洪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专栏23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重点项目

兴边富民工程。以加强边疆治理为核心,推动实施团结稳边、治理活边、民生安边、发展兴边、安全固边、生态护边、开放睦边等工程建设。

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程。对景洪市“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集聚区行政村,加强基层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不断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人口较少民族集聚区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铁路、进医院、进部队、进宗教场所、进出入境边防检查机构”。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示范户,打造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示范创建。

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沿边2个乡镇2个农场推动边境小康村建设。

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实施景哈乡哈尼文化风情园、基诺乡巴飘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村、基诺族文化活态传承等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乡镇、特色村寨。

第十三篇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景洪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25年,将景洪打造成为西双版纳州人才高地,区域创新能力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

第四十六章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培养补短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景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增长3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以上。

第一节  加快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以实用人才为基础,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和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实现人才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继续推进“雨林狮子”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百名人才培训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工程、名师名医培育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通晓民族语言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充分用好社会培训机构、驻州科研院所等培训力量,多渠道培训各类人才。加强平台建设,在重点企业产业链上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研究人才实训基地”“傣药南药传承人才实训基地”“有机普洱茶科研人才实训基地”等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在医院、学校、科研中心等建设一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在滇西大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各级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基层干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和省州重大人才计划及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人才。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培养涉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跨文化交流外向型人才。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城乡、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第二节  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人才对景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强化党管人才意识,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推动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组织部门牵头,设立“专项人才建设资金”,更好地向人才和科研项目倾斜。编制《景洪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做好政策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加强政策配套,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制定不同的政策,抓好政策落实,把上级和本级出台的政策用好、用实、用活。加强与科研单位共建合作,广泛开展协作办学、科研互助、基地共建、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双方人才、资源、项目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产业、行业领军人才。制定柔性引才办法,以柔性引进高水平教师、医疗团队、科技人才为重点,打破传统的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退休返聘、对口支援、技术入股等多样化方式柔性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强化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提高人才政治待遇,优先推荐专家人才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干部培养选拔上突出基层工作经历,让基层真正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摇篮。

专栏24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把提升人才素质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基地,采取举办培训班、定向培养、国内外研修、项目资助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进行大规模培训。

六类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聚焦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与社会工作人才,深入推进百名人才培训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工程、名师名医培育工程,加快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适应的人才链。到2025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

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求,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通晓本民族语言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健全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完善少数民族人才评价发现政策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培训与锻炼,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骨干人才。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筑牢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人才基础。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常态化储备一定数量的科级优秀年轻干部。按照“专编专用、人走编收”的原则,拿出一定事业编制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或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事业单位工作满3年后可开设“直通车”调入公务员队伍。通过学历提升计划、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对口培养、人才委派培养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村(社区)干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基层人才队伍,实现基层人才学历和水平“双提升”。

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按照景洪特色产业体系发展战略,围绕旅游文化、特色生物、健康养生、加工制造等优势产业,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联盟,大力培养发展景洪特色优势产业所需各类技能、创业与经营管理人才。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以增加总量、提升素质为目标,加大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景洪人才发展基金。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景洪人才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景洪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立人才发展基金。

景洪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特点,建设面向全市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的的职业技能实训场所。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景洪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全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景洪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景洪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加快推进人才电子政务建设,构筑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跨境劳务市场建设。探索建立跨境劳务市场,建立跨境劳务合作管理制度,完善跨境劳务协作机制,鼓励老挝、缅甸、泰国等外籍劳工到国内工作。同时,加强与公安、人社等部门信息联网,对外籍劳工实施有效管理。

 

第四十七章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第一节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结合“三张牌”打造,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优势强、发展后劲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性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精准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人才难题,在引进技术、科研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大企业R&D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着力提升企业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依托橡胶全产业链示范区、健康养生产业园区和保健品产业园区,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等,鼓励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第二节  发挥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作用

充分发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院等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优势,强化省地、州地共建共享,鼓励开展优势基础科学研究和面向景洪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应用科学研究,推进国家和省级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医学研究机构与西双版纳州傣医院等医疗机构构建协同研究网络,加强傣医药南药临床指南和规范制定工作。

专栏25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培引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财税等方面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对新增入库企业、首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科技型企业集群计划。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对特色优势产业的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申报、研发项目实施等给予资金支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升规”,加快形成具有景洪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

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景洪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聚焦景洪重点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的科技需求,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院士专家及其团队赴景洪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带动企业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先进性水平。

 

第四十八章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第一节  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平台

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投入,支持围绕茶叶、橡胶、热区作物、傣药南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地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质量品牌等服务。依托橡胶全产业链示范区、景洪市经济开发区,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节  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平台

充分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创新创业新理念,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以启迪双创中心为核心,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促进创业与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鼓励具备一定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努力建成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

第三节  推动面向东南亚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先导作用,围绕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打造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平台。依托“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转移中心”“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老挝太阳能科技创新与合作中心”等国家及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共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科技管理与政策、科技人才培养等培训,促进与周边国家技术交流与合作。

专栏26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工程

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基地,在普洱茶、橡胶种植、傣医药、绿色食品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中心。

众创空间建设。鼓励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探索建立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双创”平台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景洪特色的众创空间。

“星创天地”建设。加大面向农村“双创”的星创天地建设力度,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星创天地”。

 

第四十九章  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围绕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市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示范市建设,有效集聚科技成果资源和转化要素,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到2025年,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点5个,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第一节  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推进落实国家和省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加强上下联动,推动一批符合产业高质量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探索符合景洪实际的成果转化有效路径。强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加强部门间统筹协同、军民间融合联动,形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充分发挥资本、人才、服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催化作用,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高价值发明专利转化,支持科研院所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第二节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

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作用,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全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加快专利的转化运用。围绕民族文化、特色生物、绿色食品、加工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加强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依托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有关多(双)边对话合作机制,加强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交流。开展涉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培训,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

第三节  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鼓励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打造连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推动建立全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发布一批产业带动作用显著的科技成果包,推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国家与省级技术转移平台,组织高层次的技术转移系列活动,促进与东盟国家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转移。

专栏27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重点工程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市建设。围绕创新型景洪建设,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支持建成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实施开放辐射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争取创建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市。

面向东南亚的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落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有关协议,利用共享专利、植物新品种审查结果等机制,充分利用南博会(商洽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南博会(商洽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平台,积极宣传云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成就。加强与周边国家边境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交流,共同打击边境口岸进出境侵权行为。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建立行业性技术市场,培育技术转移示范、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联合培养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

第十四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五十章 强化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全市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政治保障。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景洪市的发展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思考;放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去谋划,找准景洪市历史方向和战略定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既要补短板打基础、又要谋未来顾全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景洪市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第五十一章  坚持规划统领

“十四五”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多规”合一。重点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规划目标、重大建设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措施。年度计划要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合理确定年度目标。

专栏28  市级重点专项规划

1.景洪市“十四五”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景洪市“十四五”旅游文化产业及夜间经济发展规划

3.景洪市“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4.景洪市“十四五”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5.景洪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6.景洪市“十四五”教育体育发展规划

7.景洪市“十四五”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8.景洪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9.景洪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10.景洪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11.景洪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12.景洪市“十四五”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发展规划

13.景洪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14.景洪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规划

15.景洪市“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6.景洪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第五十二章  明确实施责任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建立市政府总统筹,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全面推进总体纲要的实施。总体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主要通过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保持一致。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把“规划图”“路线图”落实为“施工图”“作战图”,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专栏29  部门责任分工

一、约束性指标

1.城镇调查失业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市教育体育局负责)

3.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州生态环境局景洪分局负责)

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率(州生态环境局景洪分局负责)

6.森林覆盖率(市林草局负责)

7.粮食总产量(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主要任务

1.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内外开放(市发展和改革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能负责)

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市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商务局、投资促进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卫生健康局按职能负责)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市发展和改革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按职能负责)

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发展和改革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扶贫办、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能负责)

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教育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州生态环境局景洪分局按职能负责)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景洪新篇章(州生态环境局景洪分局、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林草局、水务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8.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全面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市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局、文化和旅游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公安局按职能负责)

9.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委宣传部、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文化和旅游局等按职能负责)

10.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平安和谐景洪(市司法局、公安局、应急局、民族宗教局等及市检察院、市法院等按职能负责)

11.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全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市民族宗教局牵头负责)

1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按职能负责)

第五十三章  聚焦补齐短板,推进重点项目

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项目等短板,强化投资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集中力量保障重点项目依法依规实施,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对接省、州规划方向和重点投向,健全项目储备库,强化层级互动,加强向上级部门汇报衔接工作力度,争取国家、省、州的项目和投资,压实全市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完善银政、银企合作,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是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财务服务、海外安保、规划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全方位提升现代服务业,缩减产业企业的周边成本,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五十四章 统筹要素保障

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务服务,统筹协调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保障,完善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加强国家、省、州关于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对接和落地,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在财政转移支付、配套资金落实、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人才培养等领域特殊扶持政策。严格政策出台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实施效果。

第五十五章 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评价考核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监督,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及纪律保障制度。加强规划动态管理,定期报告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依法开展规划修编和调整工作,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落实监测监督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对重要发展目标进行监测,对战略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规划落实进展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检查。根据规划实施情况,选择重点行业、确定年度重点任务,开展重点检查。

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实行编制部门自行组织评估和引入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组织对规划重要目标、重点战略任务、重大改革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报市人大常委会。规划实施期满,要开展总结评估,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打好基础。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审批发布的“十四五”市级重点专项规划,要组织开展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完善规划修订机制。当规划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或因国家、省、州调整相关指标等,致使原规划内容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时,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或调整的,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附件:1.景洪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2.景洪市“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附表1 景洪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分类

指标名称

规划情况

执行完成情况

终期评估

指标

2015年基数

2020年规划目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截止2020年底完成规划目标进度%

评价

属性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是否能完成终期目标)

 

1

总量预期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176.82

284.77

10

192.5

8.2

208.28

8.4

261.02

8

294.83

10.3

316.64

3.5

提前完成

预期性

其中: 第一产业(亿元)

31.98

39.87

4.5

34.62

5.8

36.41

5.8

38.37

6.4

46.9

5.3

51

5.8

提前完成

第二产业(亿元)

54.53

91.13

10.8

56.76

6

59.63

2.4

59.35

5.4

75.12

22.3

87.7

11.8

96.24%

基本完成

第三产业(亿元)

90.31

153.78

11.2

101.12

10.3

112.24

12.7

163.3

9.8

172.81

6.7

177.95

-1.1

提前完成

2

三次产业的比重

18.1:30.8:51.1

14:32:54

18.0:29.5:52.5

17.5:28.6:53.9

14.7:22.7:62.6

15.9:25.5:58.6

16.1:27.7:56.2

完成

预期性

3

人均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元)

33280

51940

9.3

35998

7.6

38142

7.6

40501

7.2

54009

9.6

 

 

 

同步完成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3.03

225

7.8

175.9

17.1

151.58

10.3

167.19

10.9

208.65

24.8

 

 

 

同步完成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5.5

115.43

12

73.41

12.1

82.19

11.96

179.22

12

197.57

10.2

171.55

-13.2

提前完成

预期性

6

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亿元)

7.56

13.33

12

7.85

3.8

10.34

31.7

13.98

35.3

28.98

107.3

 

 

提前完成

预期性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2.1

14.52

20

11.59

6

11.03

-2.9

12.21

10.7

13.96

14.4

15.01

7.5

完成

预期性

8

产业发展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6.08

32.66

11

23.62

0.3

22.98

-0.1

24.58

-1.2

32.86

7

28.59(受疫情影响)

-13

提前完成

预期性

9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万人次)

1370.91

2416.01

12

1547.14

12.9

1858.62

20.1

2235.06

20.3

2682.23

20

1149.96(受疫情影响)

-57.1

提前完成

预期性

10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222.52

409.98

13

264.3

18.8

353.23

33.7

464.9

31.6

597.99

24.8

236.77(受疫情影响)

-60.4

提前完成

预期性

11

粮食产量(万吨)

10.22

10.9

1.3

9.93

-2.86

10.07

1.4

9.17

2.1

9.17

0

9.34

1.85

94.06%

基本完成

预期性

12

橡胶产量(万吨)

13.43

15.57

3

14

0.55

11.65

-0.83

11.53

-0.1

11.48

-0.4

11.58

0.87

74.37%

未完成

预期性

13

茶叶产量(万吨)

1.92

2.53

5.7

1.97

0.89

1.96

-0.99

1.74

7

1.74

0

1.77

1.72

69.96%

未完成

预期性

14

人民生活指标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104

37990

8.5

27363

9

29661

8.4

32182

8.5

35175

9.3

36652

4.2

96.48%

基本完成

预期性

1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409

17782

11

12493

9.5

13655

9.3

14898

9.1

16447

10.4

17615

7.1

99.06%

基本完成

预期性

16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

4213

8000

[3787]

15703

[15703]

15158

[30861]

15146

[46007]

2048

[48055]

 

 

提前完成

预期性

17

人民生活指标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人)

12747

13500

[753]

[2871]

[2973]

[3076]

12360

[3440]

15480

[3120]

完成

预期性

1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8.23

100

[1.77]

98.26

[0.15]

98.38

[0.12]

98.44

[0.06]

99.12

[0.68]

 

 

 

同步完成

预期性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2.88

3

[0.12]

2.83

[-0.05]

2.82

[-0.01]

3

[0.18]

2.98

[-0.12]

2.99

[0.01]

均控制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以内

完成

约束性

20

贫困人口减少(人)

2914

[6800]

2206

[5120]

2228

[7348]

3301

[]

1297

[9032]

 

 

2017年底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

提前完成

约束性

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2

103

101.1

0.6

101.9

0.8

102

0.2

101.6

-0.4

 

 

控制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以内

同步完成

约束性

22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18.08

25.84

[7.4]

19.34

[1.26]

23.79

[4.45]

19.87

[-3.92]

23.69

[3.82]

 

 

91.68

同步完成

预期性

23

发展方式转变指标

非公经济增加值比重(%)

45.1

47

[1.9]

44.7

[-0.4]

44.9

[0.2]

45

[0.1]

54.96

[9.96]

 

 

116.93

同步完成

预期性

2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1.1

54

[-0.1]

52.7

[1.6]

53.9

[1.6]

53.5

[-0.4]

58.6

[5.1]

 

 

108.51

提前完成

预期性

25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20]

6

[6]

12

[18]

7.91

[25.91]

4.29

[30.2]

 

 

151

提前完成

约束性

26

单位GDP能耗降低(%)

-0.17

控制在省、州下达

1.94

 

3.35

 

-3.2

 

0.12

[7.94]

 

 

均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

同步完成

约束性

27

主要污染物减排

 

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

 

 

 

 

 

 

 

894.4017

-9.2

 

 

均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

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管理的导向,减排工作已从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考核为主,所以该项指标已经弱化,不进行评估。

约束性

其中:二氧化硫降低率

1317吨

 

 

 

 

 

 

 

4547.6587

-27.6

 

 

化学需氧量降低率

16580吨

 

 

 

 

 

 

 

670.92

-11.7

 

 

氨氮降低率

1102吨

 

 

 

 

 

 

 

743.4326

18.3

 

 

氮氧化物降低率

379吨

 

 

 

 

 

 

 

894.4017

-9.2

 

 

28

公共服务指标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87.26

95

[7.74]

90.64

[3.38]

88.7

[-1.94]

90.02

[1.32]

92

[1.98]

 

 

96.84

完成困难

预期性

29

九年义务巩固率(%)

96.69

95

[2.04]

83.36

[-3.98]

82.6

[-0.76]

94.56

[11.96]

95.55

[-0.99]

 

 

100.58

提前完成

约束性

30

辖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8.3

85

[16.7]

71.4

[3.1]

75

[3.6]

68.43

[-6.57]

76.35

[7.92]

 

 

88.24

同步完成

约束性

31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78

10.5

[1.72]

9.48

[0.25]

9.73

[0.25]

9.75

[0.02]

9.87

[0.12]

 

 

94

同步完成

预期性

32

城镇化率(%)

53.86

57.36

[3.5]

54.16

[0.93]

54.38

[0.41]

54.42

[0.04]

54.44

[0.02]

 

 

94.9

同步完成

预期性

3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27

5.65

[0.38]

5.36

[0.09]

5.46

[0.1]

5.57

[0.11]

5.75

[0.18]

 

 

105.69

提前完成

预期性

3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6.94

17.05

[0.11]

17.72

[0.67]

17.5

[-0.22]

17.43

[0.78]

17.46

[-0.19]

 

 

103.07

提前完成

预期性

35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1.67

12.17

[0.5]

35.4

[23.72]

36.59

[1.21]

36.85

[5.44]

37.39

[2.07]

39

 

362.45

提前完成

预期性

36

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0.57

1.3

[0.3]

0.25

[-0.32]

0.28

[0.03]

0.57

[0.29]

0.68

[0.11]

 

 

52.31

完成困难

预期性

37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1.56

2.22

[0.66]

1.65

[0.09]

1.83

[0.18]

1.56

[-0.27]

2.5

[0.94]

 

 

112.61

提前完成

预期性

38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6

[1]

95

95

95

96.12

[1.12]

 

 

100.12

提前完成

预期性

39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34.9

36

[1.1]

29.5

[-5.4]

42.2

[12.7]

40.9

[-1.3]

38.8

[-1.9]

 

 

108.06

提前完成

预期性

40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34.9

38

[3.1]

42.2

[7.3]

39.7

[-2.5]

40.05

[0.35]

52.5

[12.45]

 

 

138.16

提前完成

预期性

41

可持发展指标

耕地保有量(万亩)

93.44

90

-0.75

47.08

-0.21

46.82

-0.55

46.73

 

46.45

由于自然资源部门统计口径变化,数据无法比对,但已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42

全市总人口(常住)(万人)

53.25

54.87

0.6

53.69

0.68

54.05

0.7

54.19

0.5

54.77

1.1

 

 

99.8

同步完成

约束性

43

人口自然增长率(‰)

4.45

6.6

[0.3]

6.3

1.85

5.92

1.01

7

1.08

5.88

-1.02

 

 

控制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以内

同步完成

约束性

44

森林覆盖率(%)

84.48

84.48

84.48

[0.02]

84.99

[0.51]

84.99

85.04

[0.05]

 

 

100.6

提前完成

预期性

4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95

95

95

100

5

 

 

100

提前完成

预期性

46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72

85

[4.28]

81.59

[0.87]

82.37

[0.78]

90.2

[7.83]

90

[-0.2]

 

 

105.88

提前完成

预期性

备注:①[]表示累计数;②预计完成情况分四类,“完成”表示截至2020年底该项指标已经完成或超过了规划目标值,“基本完成”表示指标完成进度与规划目标要求基本一致,“2019年已完成”表示2019年已达到或超过规划目标,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数值未达到目标要求,未完成表示截至2020年底指标完成进度与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③部分指标2015年实际数已根据最新数据进行修正。